黄钟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开着黄色的小花,十分美丽,养殖黄钟花其实也不是非常难,但是需要大家下一番功夫。

黄钟花图片

黄钟花百科

黄钟花(学名:Tecoma stans (L.) Juss. ex Kunth)是紫葳科、黄钟花属植物,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4-10米。嫩枝光滑无毛,绿色,随着生长转变为棕褐色或略带红色。叶对生,奇数羽状复叶。花顶生,总状花序,两性花:花萼合生成杯状,1齿裂。蒴果长柱形,表面有稀疏的小突点。种子长0.6厘米,每端有长0.6厘米的翅。原产于南美洲和西印度群岛、阿根廷北部。1962年中国华南植物园从非洲引进,中国华南各地有栽培。   喜光,喜高温湿润气候,不耐寒;适生于排水较好的肥沃土壤。  

黄钟花具有多种药用功能,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和消化道疾病。其叶的汁液可抑制白假丝酵母感染;根可入药,作利尿、驱虫和兴奋刺激剂。开花时花色鲜艳,花期较长,在世界各地已成为广受欢迎的观赏树木。 

形态特征
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4-10米。嫩枝光滑无毛,绿色,随着生长转变为棕褐色或略带红色。主干的树皮为淡褐色。叶对生,奇数羽状复叶;小叶通常3-7枚,椭圆状披针形,顶端长渐尖,长7-10厘米,宽1.8-3厘米,边缘有粗锯齿,叶背沿中脉略被微茸毛。  

花顶生,总状花序,两性花:花萼合生成杯状,1齿裂;花冠黄色或橙黄色,喇叭状,下部合生成管状,长3-5厘米,先端5裂,裂片近圆形长并向外反卷,有时裂片2浅裂:雄蕊4枚,2长2短,基部连生;子房上位,2室,胚珠数枚。蒴果长柱形,长10.2-20.3厘米,表面有稀疏的小突点,熟时变褐色裂开释放出扁平椭圆形种子。种子长0.6厘米,每端有长0.6厘米的翅。花期:夏秋2季(4-9月);果期:秋季。  

生长环境

黄钟花性喜充足阳光,光照不足易造成落叶,生长柔弱且开花少。不甚耐寒,-2℃时会落叶,但根部能耐-20℃的低温。美国培育出一些耐寒品种,能耐-12℃的低温。  

适于各种类型的土壤,种植在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长优良,也可在石灰岩地区生长,具有较强的抗盐碱性,在pH5.2-8的土壤中都可生长,适应于海滨城市的沿海道路的造景和美化。对水分的适应性也很强,可耐干旱或水渍,生长速度中等,性喜高温,生育适温为23-30℃。  

分布范围

原产于南美洲和西印度群岛、阿根廷北部。1962年中国华南植物园从非洲引进,中国华南各地有栽培。  

繁殖方法

黄钟花以播种、扦插来繁殖。  

播种

采种:选择5年生以上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为采种母树,蒴果由青绿色转变为褐色时为成熟标志。在蒴果开裂前采收种子,将种子采回置于通风阴凉处摊开晾干,等到自然开裂或人工取得纯净的扁平椭圆形种子。  

播种方法:播种以砂质土壤为佳。春季为适宜期,种子不耐贮藏,应随采随播。采用撒播法,将种子均匀撒播于苗床,避免种子重叠,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,早晚各淋水1次,保持床面湿润,搭棚遮阴8-10天开始发芽,当小苗长出第1对真叶时移入营养杯中培育,苗高35-45厘米出圃种植。  

扦插

扦插育苗宜选在夏季有薄雾的清晨为佳,需选择健壮的枝顶或半木质化的嫩枝作插穗,保持20℃以上,易于生根。  

栽培技术

种植

选择土壤肥沃、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向阳坡地,在雨季前砍杂、炼山后穴状整地,植穴规格40厘米×40厘米×40厘米,每穴施放沤熟的农家肥与表土混合后回植穴。选择雨季种植,株行距1.5米×1.5米。  

抚育

种植后3年内,宜在每年雨季前后各抚育1次,砍杂灌、除藤蔓、扩穴、除草、松土和施肥,直至幼林郁闭。可以修剪矮化作盆栽,盆栽时宜用疏松排水良好的熟园土或有机肥堆沤混合土作基质,根据生长情况不断更换较大的容器,注意加强水肥管理,一般为每2个月施肥1次。  

黄钟花可通过人工修剪成一致的灌丛和形态各异的花墙,作庭院树栽培则要用支架支撑,将下部萌芽摘除,以便于培育粗壮的树干。每到春天将上部枝条剪除可复壮,在其生长季节修剪成形,可继续抽枝开花。  

病虫防治

黄钟花抗逆性较强,较少受到病虫害影响。有时会受到叶甲或红蜘蛛的危害,可用40%氧化乐果乳油800-1000倍液喷杀;红蜘蛛用73%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。  

主要价值

药用

黄钟花具有多种药用功能,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和消化道疾病。其叶的汁液可抑制白假丝酵母感染;根可入药,作利尿、驱虫和兴奋刺激剂。黄钟花也含有其他混合物,如猫薄荷,能影响猫科动物。  

观赏

黄钟花开花时花色鲜艳,花期较长,在世界各地已成为广受欢迎的观赏树木,在热带、亚热带可作花园、公园、庭院的美化栽培。耐修剪,可剪成各形状或花墙。也可以作为盆栽观赏,在欧美国家是十分受欢迎的一种木本花卉。 


顶一下 (0) 踩一下 (0)